强烈建议去看看《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内容可能有点长,但讲得很好,说出了大学教育的本质;至少在读过书之后,各位读者应该能够有勇气、有智慧,去发现并挑战那些比上课更为重要的追求,同时应该能够带给读者一些新鲜的思考,让同学们能看到人生道路上不同的风景。
这是手册链接:https://survivesjtu.gitbook.io/survivesjtumanual/GitHub链接:https://github.com/SurviveSJTU/SurviveSJTUManual长文警告!(觉得字长的可以直接看建议部分),码字不易,可先点赞收藏再仔细阅读品味!(看到一个好答案,想点赞又嫌麻烦,双击屏幕自动点,不仅能鼓舞作者,又方便自己再看)大学教育部分:1、在文章开始前,我想首先引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的一些精彩内容:
国内绝大部分大学的本科教学,不是濒临崩溃,而是早已崩溃。在此,我无意争论是否复旦、中科大、或者清华、北大是否比我们崩溃得更少一些——这种争论是没有意义的。我只是看到了无数充满求知欲、激情、与年轻梦想的同学们,将要把自己的四年青春,充满希望与信任地交给大学来塑造。这使我心中非常不安。
在当今流水线式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就像廉价的零件一样被生产出来。因为数量巨大,没人会对每一个人的教学质量负责。
领导不会为你负责。对于一个争做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型学校,管好科研,管好实验室才是当务之急。相比之下,本科生教学显得无利可图!教授也不会为你负责,拉到足够的经费发表足够的论文,满足学院要求才是生存大计。要说管学生,也肯定先要管好自己实验室的硕士博士,而非那一百多人大课堂里的某个本科生。就算是科研任务不太重的一些任课教师,他们也不会为你负责——学不懂?那是因为你智力低,不然就是你课下不用功。为什么跟你一个班上的某某某同学,人家就能懂?诚然,就算是老师上课说孟加拉语,一个班上也非常有可能冒出一两个翻翻书看看图就能学到八九不离十的同学(或者根本就是以前学过)。真正在课堂上口传心授的教学,其质量是不会有人过问的。教学评估会考察实验报告形式是否严格,出勤率是否够,但是绝对不会考察上百人的班上到底有几个听懂了的。
而对于具体课程,教学大纲的陈旧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当然,以“教学经验”的名义,十年用同一本教科书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我们可以容忍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广受诟病的古典残留物(例如《线性代数》中的Cramer法解方程)。但我们无法容忍对于一门只有几十年历史的新兴学科,我们的教科书竟然可以只涉及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技术”!这样的课程,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延续下去,从根本上讲是因人设课——开设相应课程是为了不让部分教师下岗。这也无怪国外有华裔学者实在看不下去了,拍案疾呼道:“中国大学,怎么那么盛产活化石?!”。新版内容也值得品味:
我时常调侃我的人生非常失败,一把年纪却一事无成。
羡慕别人本科毕业就年薪百万;
羡慕别人还没毕业就发顶会论文;
羡慕别人拿一把offer;
羡慕别人有好看的女朋友。
但是这些都只是自嘲和口嗨,只为了给落寞的灵魂找到一丝安慰,给受尽生活折磨的心灵一个发泄的方式。
如若让我与他们交换人生,我也是决计不换的。怎样过好大学生活,道路远不止一条。
2、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该明白这样一个简单而残酷的事实:大学根本就不是什么教书育人的地方。教授们的主业和操心的永远是科研项目和他们的硕士博士,给本科生上课永远只是个再次要不过的应付了事的副业,他们打心眼里瞧不起他们教的东西和他们教的人,觉得实在是简单得不行,幼稚得不行,所以他们也不会在这上面贡献太多心力。个人感觉,大学更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发展的平台和缓冲时间。中小学的老师名义上虽是教师,事实上主要是起到一个保姆的作用(特别是在较低的年级),主要的作用在于维持一个上课的形式、维持纪律、秩序,带着大家一步一步前进,但到了大学这一切的定位情况统统都改变了。到了大学里面,学生事实上已经和老师不再有什么利益上的联系了,上课就是一个维持本科教育流程存在以及满足学生和大众对大学作用想象的一个形式而已。
3、学校规定了一个本科生必须上的一些课程,然后老师按照流程敷衍地完成教学任务,由于全部都是老师自己设计课程、出题打分而没有一个统一的应试指挥棒,学生的学习表现完全不能构成对老师造成任何利益上的牵扯,所以事实上几乎没有任何刺激因素能让老师费心费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如果让学生主观给老师打分来评价的话更不可取,因为这样老师会倾向于越来越放水,教得水、给分高,学生也很乐意选这些水课来拉高自己的GPA,最后造成大学师生在教学活动上心照不宣的集体腐败从而造成大学教育的衰败,而事实上这在中外各个大学特别是美国的私立大学已经是一个明显的趋势,GPA的通胀情况一年一年愈演愈烈了)。学生也逐渐明白了上课对于自己也不过是维持一个学生的身份、取得一个象征着专业能力水平的GPA成绩而已(GPA水平和真正学会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实际水平往往有很大出入,是否要刷GPA也因人而异),真正想要学习知识还得自己花时间在课下去在各个方面学习和努力,也就是所谓的:大学大学,大不了自学。
4、这也造成了大学里面的一个荒谬的现实,为了维持大学的存在,学生和政府花了一堆钱,而事实上每个人结果都在搞形式主义,学生假装学习,老师假装教学,实际上他们真正在意的都不是这个,聪明的学生早就知道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是什么(相反,大学生最可怕的不是无事可做,而是被一大堆自以为有意义实则无意义的事情过度地消耗,自以为提升自我,实则百无一用。),然后偷偷自己学,老师也知道,然后主要精力都在干自己的事情,也只和那些懂行的学生合作进行科研和各种项目。
5、当然我不否认有很多热心教学、认真负责的老师存在,事实上有一部分老师是非常热情、认真、负责的,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他们会尽力完成他们的任务,但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中外所有大学里面一个系统性的情况,是由于大学的这个体制造成的这个必然结局,是一个无奈的现实的妥协情况,不是某些老师有师德、愿意教学就能改变的情况。但是从教授的逻辑来说,他是没有义务为你解答问题、提供建议的,仅仅是出于自己兴趣和面子偶尔帮你一下,一旦事情过于麻烦,他就可以完全不理会,和他们个人真正有关的只是那些科研项目。当然对于学校来说维持这个制度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如果没有这个制度本科生就很难有培养的日常常规,很难按照一定进度学习,教师们也会某种程度的松懈,所以虽然这个体制有很多荒谬之处,但起到的效果总比没有好。
6、大学教育的本质,根本就不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柏拉图式的学园,而事实上是一个残酷的竞技场。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如要教你游泳,不管你到底准备好了没有,直接一把把你推进游泳池,还给你丢石头,迫使你自己在挣扎中找到游泳的办法,游出一条生路(但有可能,有人想当一个攀岩者,游泳与他并没有多大用处);而事实恰恰证明这样才是非常有效的教育和选拔方式,能够自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游出来的都是真正的人才。而更名牌的大学本质上就是把你推进更恐怖的激流和惊涛骇浪中还不断地给你扔大石头,逼迫你更快地学会游泳、更快地向前游,否则等待你的就是残酷地淘汰。
7、国外顶级大学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特别是理工科专业恐怕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数学、物理、工程、计算机等“硬”专业,非得是真正有实力、有兴趣才能坚持在这些系里面学到毕业,想蒙混过关的人不仅拿不到高分,甚至想通过、毕业都是非常困难的,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学校的高门槛严标准双向选择,也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筛选机制,使得这些院系的毕业生大多都是合格而优秀的,符合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实际需求,尽管毕业生数目相对于新生显示出的淘汰率可能是惊人的高),同样是应试教育,我觉得中美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学方案的用心程度和测试的频繁程度与覆盖面(当然国外大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质量也普遍较高),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用心的方案才能给出详细而合理的测试内容与频率,而高频率的测试需要有用心的方案来保证它们的有效性。包括出分速度、对重判请求的处理、代码检测等等,都要求教师和他的助手们有持续的时间与精力。此外,问题还出在考核内容是否真的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考核的素质方向是否真的对后续的专业发展有意义。(特别是国内一些高校cs的考核方式可能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8、这里简单插入一下文科,记得有人曾这样反驳文科无用论:“我的大学教会我的,不是修车美发,不是生存的技能,是看待世界之方式,是思考问题之精神,是完善人格之塑造。我们学的,就是无用之用。”其中“是看待世界之方式,是思考问题之精神,是完善人格之塑造”这本就是我们应该学的,所有学科都该如此,并不限于文科。无用之用,万用之基,出自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序言。很多学科,最基础的部分都是“无用”的,欧几里得几何的五大公设看起来像是废话;数学基础的研究和应用扯不上边,相当一部分数学家追求柏拉图世界;物理学基础理论在外行看来近乎玄学;即使是工科,其基础都是一些“无用”的东西。无用之用,不独文科专属。不纠结细枝末节探索思想基础时,就是“无用”,追求实践意义时,就是“有用”。
9、此外,大学教育真正有效的手段肯定也不是上课,上课,只不过是维持这一教育系统的一个形式而已。大学,尤其是大多数的名牌大学,其事实上的主要任务在于进行科研活动,这也是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叫做“研究型大学”的原因。也就是说,一所顶级大学,必然是注重科研,而不注重教学,而且都让来到这里面的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群体仅仅保留一个上课的形式,然后用实质性的考试来测量和选拔他们,而真正教育和学习的重任,事实上主要都由他们自己来完成。
10、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大学教育的真相:它暗示了事实上大学阶段的学习,乃至所有阶段的学习,对于一个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完整成熟的人来说,在现代的信息世界,本质上本来就不应该通过上课传道授业的方式来完成,而应该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自主探索利用互联网和其他平台的种种资源(eg:mooc和b站大学联合培养)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自己给自己制订计划、评价进度和结果的。
而且制定和维护大学规则的过来人们,其实也都是用类似的方式走过来的,他们完全清楚要达到他们那样的学术层次,最核心本质方法肯定不是表面规则的这一套,主要还是得靠自己背后额外多下的各种苦功,大学的环境只不过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一个辅助和屏蔽干扰的作用而已。
11、我在此希望说明的是造成这样的格局的根本原因是系统性的、是这个体制不可避免的撕扯人性和良知的一个阴暗面,以至于造成这种双输而非合作共赢的结局、甚至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因为根本就没有合适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制度,很可能,它是内生于大学本质的,是大学这个事物存在的原罪,乃至是一切教育系统存在的原罪。很可能,教育系统真正存在的意义,绝对不是教育,而是主要起到了一个选拔的作用(高中尤其如此)。
12、社会和教育系统中的每个个体和单位也许在努力推动这样一个系统运作(当然他们也希望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学生们能够按部就班地获得社会的资格认可,顺利开启职业生涯,完成身份的转变,公司能够招到符合需求的人才,大学作为一个成功的中介机构,能够从中大获其益,名利双收,不仅能起到凝聚认同感、吸引社会资金(大学校友、公司捐赠等)、获得实际可观的经济报酬作用,并能够把在这些途径中盈利的资金投入它们真正关心的事业(科研)中。
13、不要太过于仰视那些所谓“名校”的学生,他们比你接受的教育好不了多少。如果非说有什么差别,他们的主动性要好不少,生产自救积极性很高,能把握的机会更多更好。
所以不管你在什么学校,赶紧生产自救是正途。每个人都需要的,也是大学教育作用中最经常被反复提及的,那就是通识教育了。在我看来,最好最实用、最切合每个人实际、最能提升人的整体档次特别是心智水平的通识教育,其实是自己上知乎、上各种MOOC、上b站等,以及利用各种强大的互联网工具还有书籍自主学习,发现更大更自由、真诚的世界。
小结:
1、现实总是令人遗憾的。我们当中太多人已经习惯于沿着那一成不变的“典型成功道路”前进:中考,高考,考研,出国……数不清的人们在埋头赶路。走在前面的已然迷失,跟在后面的却还未开始思考。这不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精神。
2、不希望最后回忆起大学是这样的:谈了一段无疾而终的恋爱,打了一阵子当时比较流行的游戏,参与过几个看似正式的校园活动,熬了几个通宵终于没挂科。
3、企盼一所校园能哺育出这样一群学子:现实者不功利,理想者不空谈,仁爱者不软弱,刚直者不偏激;每个人都是尽责的公民,每个人都能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的幸福拓展纵深。
建议部分:青春太宝贵,千万别浪费;要想不浪费,万事早准备。
1、驾照越早拿越好。
2、尽量处理好人际关系,至少和别人交流时基本的礼貌要有,像:您好,谢谢等等。
3、学习能力:任何事情都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而是实现更远大目标的工具;永远保持谦虚,学到的所有东西都只是为丰富自己的经历,增强自己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更宏大的目标做准备;(知识不一定在哪里都有用,但是能力却是全社会通用)
4、除了学习以外,还可以打各种奇怪的工,暑假寒假去旅行(开阔视野),尝试多掌握一些技能(eg:摄影,写作,演讲,PPT,Excel,Ps,Pr,编程等等),一周几本本地看书,多陪陪父母家人,交一帮真心朋友,为将来混饭做点准备。
5、如果遇到合适的人,认真谈一场恋爱吧(实在没有,不要强求)!看到喜欢的姑娘,一定要大胆地追求。
女孩子哦...不要太把失恋当回事。情绪崩溃后,不要放纵自己做明知会后悔的事。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也别不把自己当人。
6、逃出寝室,逃出本校,逃出空乏的思维,学习上采取主动态度,创造一个学习的世界给自己。
7、优秀的大学生,有用的课不逃,逃了的课不挂;逃课多出的时间充分利用,或学习或实践;那些逃课学习的,老师再差也没事;那些逃课打游戏的,老师再好也不会去。
8、中国现在的大学只有图书馆还感觉像是学校(保证好自己在图书馆有效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去听听名人讲座。可以逃课,尽量不要挂科,但是毕业的时候要保证能够拿到毕业证、学位证、四级证书顺利毕业。
9、名校和普通学校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名校的学生比你努力,人生真的是一场漫长的积累,不会因为你一时的不顺影响你最后的高度,同样也更不要抱怨自己的剧本。
10、大学辍学去创业不靠谱,那些牛人退学的时候其实已经具备了非常强的专业技能,绝对是该领域的专家级人物,只是边上学、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精力不够,所以辍学,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所以成功了,所以个人感觉辍学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
11、大学生创业首先是个奢侈品,真正的创业者很多都是天生的,他内心的渴望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伏笔,出来创业只是时间或时机问题。创业都是内心的召唤,是真正热爱,而不仅仅是为了发财,为了脸面,为了融资。创业者没有真正的导师,创业者相信团队的力量,尽快找到你的同类,沉浸进去,找到跟你志同道合并愿意与你一起疯狂的那群人。
12、大学成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些外企500强公司、投行、咨询公司类的招应届生是看成绩的,而且只招国内特定的某几所学校的人;好学校的->成绩好的->实际能力强的一轮轮地筛选下来,基本就把智商情商高的人给收走了。
13、大学可以独来独往,弱者大都是群居者,所以有芸芸众生。过于强调合群,也是走向平凡的开始。
总的说来,独来独往没有什么不好的,你只是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自己而不是去迎合别人。
14、职业方向最核心的,是要根据自己内心深处的兴趣(但可能你要平衡好热爱和生活),去寻找你的未来。一般而言,你的兴趣,会导致你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方向,而这个方向,一般都能够导致一个profitable的job,careerandbusiness。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什么?
一、有哪些关于教育的经典文案?
古诗词、名言和以前社会上的口号里,就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经典文案,摘取一二共赏之。
1、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4、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6、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8、十年磨一剑。
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0、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11、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1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13、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
14、教育决定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1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6、要想生活好,教育少不了。
17、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18、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9、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20、教育是立国之本。
21、植物的形成在于栽培,人的形成在于教育。
22、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23、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4、非学无以立身,非教无以立国。
25、处处留心皆学问,肯学终为人上人。
二、有哪些关于教育的经典文案?
老祖宗留下来很多精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西方也有许多文学家对教育有独特的看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以供参考。
三、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什么?
1.理想主义者说。
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1]我天真的认为,教育就是鲁迅所说的「立人之事业」,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2]
2.社会学意义。
后来思考教育的社会意义。起初天真地认为,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是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每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过努力都最终都可以「能者居其位尽其才」。
而冲突论者告诉我,教育减少社会不平等不过是个骗局,教育更大程度上是社会阶级结构的再造(再生产)。而非实现阶层流动的美好愿望。[3]
好听点说,教育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志向提供目标,拓展时代的思想内容,推进政治权力的运用。
是的,新社会得有新公民,新机器得有新工人。大众教育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有点"训政"的味道),通过教育传承本国文化,灌输意识形态以及培养爱国主义。(功能主义视角)[4]
当我坐火车穿行在云贵川边界山区高架之上时,我看到了下午放学回家,走在山路上的小小红领巾,活蹦乱跳。我更加确信,知识改变不了命运几分,决定我们命运更多的是我们诞生的脚下的土地,我们所热爱的出生地。
3.我吐槽的大学教育。
是的,应该事实地谈一谈教育是什么了,而不是总问教育应该是什么。当99%的人都低头不理讲台上的老师时,我想这老师怎么有勇气讲下去,我想这是教育么?把每一个人培养成准职业者?甚至连这都不是!我所见的高等教育,就是把一批大好青春年华者圈养在学校,既不让他们自立,又放纵他们的不上进。教师以此谋生,学生一个文凭主义,活脱脱像一个骗局。
4.参考资料及补充。
[1]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导言。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3]詹姆斯汉斯林.《社会学入门一种现实分析方法》林聚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494-498.冲突论视角:再生产的社会阶级结构。
[4]詹姆斯汉斯林.《社会学入门一种现实分析方法》林聚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491-494.功能主义视角:有利于社会运行。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发送到本站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